看完陳凱劭博士的1976年的中正廟競圖這篇文章,你就知道當年的競圖根本是一場騙局,競圖規則明示「以現代精神彰顯蔣介石的偉大」,說要現代精神,結果卻變成今天看到的中國傳統式建築,而且還是抄襲南京中山陵來的。如果當初的競圖是公正的,中正紀念堂絕對不會是現在這個醜樣,對不起,或許有人覺得美吧,但是再怎麼美,抄襲來的就沒什麼了不起了。

圍牆真的是中國人最喜歡的建築,連來台多年的中國人還是不肯放棄,在台灣還是到處看得到圍牆,我真的搞不懂一個公共空間幹嘛圍個圍牆,是在防人還是防狗?建了一座公園卻怕人進去,那乾脆不要建就好了。

圍牆這種威權主義下的產物,你說以前在戒嚴時代有這種思想也就算了,沒想到現在民主時代還是有人抱著不放,還列為古蹟ㄌㄟ(請問中正廟才多少歲?有什麼資格當古蹟?),可見中國遺毒影響台灣實在夠深,台灣人被國民黨洗腦洗得太徹底了。

高雄市的文化中心在過去也是長期被圍牆包圍著,最後終於在謝長廷任內被撤掉了,市民現在可以容易地親近綠地,從各方向都可方便地走進文化中心。這其中還有一個值得注意的地方,高雄文化中心的圍牆雖然拆除,不過圍牆的圓形柱子仍然保留著,讓我們可以看見歷史的痕跡,記得它也曾經走過那段威權的戒嚴時代。我一直以為文化中心圍牆當初是一次拆除,直到最近中正廟圍牆的議題被提出後,我才知道原來當初是先拆除一段,讓市民感受到方便後,其他三段的拆除自然受到歡迎。知道這段故事後讓我更加佩服謝長廷的智慧了,或許台北也可以參考高雄的經驗。

至於名稱,我覺得一個建築物隨著時代演進,可以有不同的用途,當然可以改名,但是重要的是不管改了多少次,最開始的名稱一定要在歷史上留著(這樣將來才可以正名咩)。可是以中正紀念堂來看,我還看不出有必要改變用途,你大可以另外找或蓋一間"台灣民主紀念館",何必對中正紀念堂動刀?我不相信真的找不到其他地方可以用,這樣硬改實在太粗糙了,這種作法跟以前蔣幫國民黨在台灣到處改地名(像愛河改成仁愛河,壽山改萬壽山、畚箕湖改奮起湖....)似乎沒什麼兩樣。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attmichell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