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T不是合適的意思,它是一個縮寫。

F = Feeling,認識情緒。

I = Intervening,介入。

T = Telling,告知(告訴孩子你所期望的或他該怎麼做)。

就讓Tracy來教大家如何利用這個方法教養孩子吧。

 

 

例子:媽媽Leah抱怨19個月大的Alex無法控制自己,Alex去朋友家會跳沙發、搶別的小孩的東西、滿屋子跑,而媽媽會責備他。Tracy詢問了媽媽得到的資訊是在家裡Alex被准許跳沙發、當Alex從媽媽皮夾裡拿東西出來時媽媽覺得很可愛、而且他們經常在客廳玩追逐的遊戲。由這些資訊就不難理解Alex在外面的行為了。

 

1. 孩子無法控制自己,除非客觀型父母能耐心地教導他們如何做。如何用耐心來教導任性的學步兒呢?

 (1)你不能等到事情已無法控制了才要想辦法解決。

 (2)你要事先擁有一套計劃。例如如果孩子去一個團體玩,先想想可能會發生什麼事?孩子的罩門是什麼?孩子盛怒之下是很難處理他的情緒的,除非你已經有先給他一些觀念了。特別是如果你是主觀型父母,你需要適宜的方法去解決你的羞怯、罪惡感及一些雜七雜八的情緒。

 (3)雖然相較下客觀型父母較容易處理孩子突然轉變的情緒,因為你能看穿孩子且不會把你的情緒帶入,但面對一個情緒崩潰的孩子仍然需要堅持到底。

2. 解決方法:F.I.T

 (1)簡單來說F.I.T就是當孩子有情緒時,你立刻幫助他辨別這是什麼情緒,然後幫助他做適當的行為。

 (2)當孩子情緒正強烈時或瀕臨崩潰時你不能只做F.I.T。

 (3)在平常時間再練習F.I.T的技巧比較適當。

3. 易犯錯誤:

 (1)F = Feeling,認識情緒。

      a. 我們必須讓孩子試著把感覺說出來,而非一起忽略情緒,千萬不要等到發生爆炸了。

      b. 每天都用感覺的字眼去形容發生的事情(如我們一起散步我很開心)或一起看電視時也可以表達出情緒(如當朋友回家時Barney看起來很傷心)或孩子與其他小孩玩耍時(如我知道Billy搶你玩具時你很生氣)。

      c. 當孩子開始感到焦躁不安時且已被情緒左右,請把孩子帶離那個環境。給他一個冷靜下來的機會。只是把他抱到你的腿上,讓他靠著你。建議孩子做個深呼吸,如果他拒絕被抱著把他放下來,但仍讓他靠著你。幫他把他的感覺說出來(如我知道你對...很興奮或生氣),但為他設一個界線(如但你可以不要回去也先不要跟Danny玩直到你冷靜下來)。一旦小孩冷靜下來就給他一個擁抱並讚美他:「你能冷靜下來很好哦」。

      d. 易犯的錯誤在於不容易述說情緒。如承之前強調過的,主觀型父母有時已經很難控制自已的情緒了,他們的小孩更難。或許孩子的情緒可以提醒他們,果真如此的話他們可能想要穩定孩子的情緒。成功的條件在於了解自己的缺點。如果把情緒說出來對你而來很困難,請多練習!你可以事先與朋友或夥伴做角色扮演。

      e. 另外,父母有時候也很害怕某些名詞,特別是說謊或偷竊。無論你相信與否,學步兒有能力做那樣的事,而這行為必須被了解,否則它會持續下去。如果沒有人告訴孩子這樣的行為是不正確我們就不應該責備孩子。

       f. 例子:Carissa很堅決地不允許她三歲的兒子Phillip擁有玩具槍,她打電話給我說當她在兒子的床底下發現藏了四支玩具槍時她感到很震驚。Carissa知道她兒子一定是從其他小朋友那裡拿到玩具槍的,但當她向兒子詢問玩具槍哪裡來時,Phillip說「Gregory自己把玩具槍遺留在那裡的」。Carissa繼續說「我能說他說謊嗎?我意思是指他只有三歲耶,他不懂什麼是偷竊!」。許多父母都這麼認為著,但我向Carissa解釋,除了實際列舉孩子的行為,還有什麼能讓Phillip知道說謊及拿不是從爸媽給的東西是不對的?當然,她必須做一件事,那就是介入,但首先她必須先讓Phillip知道偷竊及說謊都是不對的,也要讓他知道他的行為會影響到其他人。

 

 (2)介入

      a. 坐而言不如起而行,尤其是對待學步兒。

      b. 你必須制止那些不適宜的行為,用說的及實際行動的介入。

      c. 舉例:有位媽媽在call-in節目上問我「我如何讓我三歲的兒子冷靜下來?每回我們出門他像隻野狗一樣」。我告訴她我首先很擔心她沒有設限及界線。好動型孩子及易有情緒反應的孩子天生就是很有活力,但當我聽到父母將孩子與野生的動物相比時,我很確定那不僅僅是天生氣質的關係了。孩子從未被告知別人對他有所期待什麼。紀律可以溫和但要有明確的界線。我向她解釋「當她兒子發脾氣時,她必須讓他知道這個行為是不被接受的,她必須把他轉向自己,坐在他身邊告訴他我們出門時他不能這麼粗暴。如果孩子繼續吵鬧媽媽必須立刻帶他回家,而下一次必須事先仔細想清楚,你有可能會進行一個較短的旅行。無論何種情況下,你應該永遠有B計劃。

 

 (3)告知(告訴孩子你所期望的或他該怎麼做)

      a. 如果孩子會打巴掌、咬人、打人、推撞、或搶奪別人的玩具時,你必須立刻介入,但你也必須告訴他可以怎麼做。

      b. 舉例:Alex從媽媽Leah的皮包裡搶去她的鏡子,與其視而不見不如馬上從他手中拿開鏡子,並把他心中的感受說出來,但同時也給予他一些限制「我知道你想要我的鏡子,但這是媽媽的,媽媽不想要它被打壞」。Leah再度重回父母的角色,她擁有控制權,但也給孩子另一個選擇「那我們一起去找出你可以玩的東西吧」。注意!Leah不再試著勸導Alex或者長篇大論地解釋給他聽為什麼他不能擁有這個鏡子。我們不需要給學步兒任何理由,但我們給予你認為適合的其他選項。換句話說,你不用說「你想要胡蘿蔔條還是冰淇淋汽水?」而改說「你想要胡蘿蔔條還是葡萄乾呢?」

      c. 也請記得學步兒還小所以不懂他們的行為會導致什麼樣的後果。如果一昧地模仿他人,說「我很抱歉」這並不恰當,孩子實際上並沒有為其他人做些什麼。當我看見一位學步兒猛打另一位小孩後,然後快速地道歉,我知道他的父母沒有讓他承擔過後果。更確切地說他們給孩子一個觀念,讓孩子認為說對不起就像擁有某程度的豁免權,所以在他小小的腦袋裡就認為我可以做我想要做的事只要我說對不起!上述Phillip的案例,我建議Carissa要Phillip一一送回被他偷竊的玩具槍,並跟其他孩子道歉(如果孩子破壞其他孩子的玩具時,他應該放棄自己的某項玩具)。

      d. 你也可以命令孩子寫悔過書當成他道歉的意思。我最近聽到一個案例,3歲半的Wyatt跟鄰居的狗狗Rufus玩撿球的遊戲。鄰居告訴他不要再把網球丟到山丘上因為Rufus去撿球時會被刺藤刺到很危險。但只要大人忙於聊天時,Wyatt就會用力地把球丟到山丘上。鄰居叫Rufus不要動,然後用很嚴厲的眼神看Wyatt「你了解我剛才說不要再把球丟到山丘上的話嗎?」Wyatt很膽怯地回答「嗯,是」。鄰居繼續說「很好,那我想你欠Rufus一顆網球」。幾天後鄰居在門口發現一個包裝得很醜的包裏,裡頭有兩顆網球及一張Wyatt寫的字條(被他媽媽命令寫的):「我很抱歉我弄丟Rufus的球,我不會再這麼做了。」Wyatt的媽媽在讓孩子了解後果(鄰居不再讓他跟狗狗玩)這方面做得很好,並且指導她兒子用行動補償過錯。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attmichell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